【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抗战宣传点燃兴义民众爱国行动

来源:北纬25°的黔西南发布时间:2025-08-15浏览: 【字体:     】

  1937年7月10日,卢沟桥事变消息传到兴义,兴义县人民在兴义中学(今兴义师范学院)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资料图片)

  抗战时期,地处祖国大后方的兴义虽远离前线烽火,但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号召下,全县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热潮。从城区到乡野,从校园到街巷,此起彼伏的抗日口号、激昂澎湃的救亡歌声、震撼人心的宣传画作,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防线。这场声势浩大的宣传运动,不仅唤醒了民众的救国意识,更点燃了全民抗战的熊熊烈火,让“抗战必胜”的信念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兴义儿女的心中。

  晨呼抗日反日口号

  抗战初期,为唤醒民众抗日救亡意识,城区各中小学积极响应号召,组织成立了声势浩大的晨呼队。据记载,每天凌晨五点半,当晨曦微露之时,这些青年便手持醒目的三角旗,按照预先划分的片区,精神抖擞地列队出发。他们嘹亮的口号声划破黎明时分的寂静:“早早起床,振奋精神;不当亡国奴,不做东亚病夫”“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保卫祖国”“决不放弃一寸国土”“和日寇不共戴天”“抓好生产、支援前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提倡国货、抵制日货”“一寸山河、一寸血肉”“最后胜利是我们的!”这些铿锵有力的呐喊,既展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决心,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市民的爱国热情。

  传唱救亡图存歌曲

  抗战期间,兴义地区的中小学校不仅在城区组织歌咏队,还将抗日救亡的歌声传遍乡间各个角落。各校师生组成的歌咏队精心传唱了大量充满爱国激情的音乐作品,从气势磅礴的《黄河谣》到热情澎湃的《义勇军进行曲》,从热血沸腾的《毕业歌》到悲壮雄浑的《歌八百壮士》,这些歌曲不仅响彻校园,更回荡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在太行山上》的豪迈、《热血》的赤诚、《自由神》的向往、《洪波曲》的壮阔,无不深深感染着兴义的每一个民众。这些凝聚着民族气节的音符,犹如燎原星火,点燃了兴义人民的抗战热情。

  编排抗日内容剧目

  抗战时期,兴义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开展抗日宣传。每逢赶集日,师生们便自发组织起来,精心编排《血痕悲泪》《抓汉奸》等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抗日话剧,在城区热闹地段搭台演出。周末和节假日,各校又组成下乡宣传队,到马岭、乌沙、下五屯等乡镇,将抗日救亡的呼声传遍兴义各地。寒暑假期更是成为学生们开展抗日宣传的黄金时段。其中,兴义中学与女子简易师范学校联合在新川会馆演出的《木兰从军》尤为轰动。舞台上花木兰的英姿飒爽与报国壮志,深深感染了台下观众,不少热血青年观后毅然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这些生动形象的文艺演出,不仅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全民抗战的斗志,为抗日救亡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绘制抗日主题图画

  抗战期间,兴义各校师生充分发挥艺术才能,以画笔为武器投身抗日宣传。他们运用水墨、水彩、窑烟、木炭、油画等多种绘画材料和形式,创作了大量震撼人心的抗战主题作品。其中,叶一鹤在新街子口展出的巨幅油画尤为撼动人心——他以三四丈长的幕布为战场,用淋漓的油彩再现了日寇的狰狞面目,既刻画了山河破碎的悲怆,更凸显了中华儿女宁折不弯的铮铮铁骨。在老城大街的高墙上,蒋正道的一幅水墨长卷也同样令人动容:画中老妪拄杖佝偻,却以坚毅目光送别奔赴战场的青年,旁边“君到前线去,寄语我儿郎;若非打胜仗,不得回家乡”的题字,字里行间既饱含慈母牵挂,更彰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念。这些抗日宣传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精品,更是民族气节的丰碑,在街头巷尾构筑起一道永不坍塌的精神长城。

  1945年9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兴义,全县人民在场心公园(今街心花园)载歌载舞欢庆抗战胜利(资料图片)

  创办抗日墙报刊物

  抗战烽火中,兴义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求知救国的热潮。各中小学纷纷订阅《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等抗日救国刊物,从中了解战局发展、日寇罪行、掌握战线战况。其中,省立兴义中学、女子简易师范及城区各小学师生尤为活跃。他们不仅在校园内精心布置抗日专栏,更将宣传阵地拓展至场坝中心、新街子口、老城大街等地。利用街边显眼墙壁办起墙报壁报,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反映前方军民抗战事迹。此外,兴义中学学生还组织“彗星社”,创办《彗星周刊》,发表抗日文章,宣传团结抗日,赠送市民阅览,在街头巷尾传递着抗战必胜的信念。

  组织抗日宣传演讲

  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兴义各校师生以演讲为号角,省立兴义中学、女子简易师范以及城区各小学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演讲比赛。师生们慷慨陈词或娓娓道来,围绕“抗日图存”“抓好生产、支援前线”“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大家要团结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等主题,在校园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抗日热潮。每逢赶集日,这些校园演说家们便化身为街头宣传员。他们组成若干演讲小分队,深入集市开展宣传活动。先以慷慨激昂的抗日歌曲吸引群众,待人群聚集后,便开始声情并茂的演讲,让“只有抗日才能救国,退避必然灭亡的道理”家喻户晓,路人皆知。

  广泛张贴抗日标语

  张贴标语是抗日宣传最为广泛的形式。在校内校外,城里乡下,围绕抗日宣传,到处贴满了宣传标语。标语主要内容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寸山河、一寸血肉”“抵制日货”“收复失地、抗日到底”“把鬼子赶出中国去”等等。这些跃动在墙头巷尾的方块字,不仅构筑了一道无形的精神防线,更化作万千民众心中的抗战明灯,照亮了救亡图存的道路。

  组织募捐支援抗日

  为凝聚力量支援抗日,兴义各校纷纷成立募捐协会,班级设立募捐小组。“抗日救国联合会”“妇女救国会”等组织也积极行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募捐活动,为前线筹集物资。

  省立兴义中学排演了《野玫瑰》与《凤凰城》两部大型剧目,在城区举行募捐义演。每部戏连演三晚,场场爆满,观剧的市民将场地围得水泄不通。演出不仅募集了大量资金,更将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抗日热情推向高潮。课间时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等激昂歌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兴义城乡,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精神振奋,个个斗志昂扬,炽烈的爱国情怀激荡全城。

  演出街头剧的同时,各校师生积极开展募捐,向群众宣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赴国难的道理。民众不仅踊跃观剧,更慷慨解囊,力所能及地捐款捐物。师生们组织“救济难胞”募捐,民众将余钱余物一批批地捐献出来。师生们还组成募捐小组,分赴商号、店铺、政府机关等处劝募。全县民众还踊跃认购了3000元“救国”公债。

  1942年,兴义开展节食运动。倡导节食当天,学校师生分片检查各户锅灶是否生火。检查结果显示,全城竟无一家炊烟升起,民众将当日的口粮悉数捐出,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支援抗战、保家卫国的决心。

  师生们在向社会募捐的同时,自身也率先垂范,节约零用钱、文具费、读物费捐献抗日。许多女同学亲手缝制布鞋,赠予前线将士。所有募集到的款物,经抗敌后援委员会汇总后,悉数寄往前线。

  志士慷慨奔赴前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兴义各族各界人士同心同德,坚决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炽热的爱国情怀感召下,众多热血青年毅然投笔从戎,踊跃报名参军,奔赴抗战最前线,或参与战地服务,投身于救亡图存的伟大洪流。

  1941年修建在街心花园的“抗日及死难同胞纪念标” (资料图片)

  1937年,曾毓嵩出任兴义初级中学校长。时值抗战如火如荼之际,他在教学中积极传播进步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救国救民的壮志豪情。1938年4月,在抗日宣传的推动下,初中二年级甲班罗国钧、乙班卢成先、刘仁煜,以及女中部二年级颜成美、吕传淑、郭德秀、彭恒书共七名青年,怀揣报国之志,自愿申请奔赴抗敌前线从事战地服务。他们的申请获得了兴义县政府批准。

  县政府特召集各机关、人民团体及全县师生,在兴义中学体育场举行盛大的欢送大会。县长王同荣发表讲话后,亲手为七位志士佩戴象征荣誉的红花,并将各界捐献的毛巾、鞋袜、汗衫等慰劳品一一送到他们手中。大会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列队护送,一路行至坡脚。沿途送行的哭声与鞭炮齐鸣,激昂的口号与抗日的歌声交响。城乡百姓听闻是志愿抗战杀敌的志士经过,无不驻足肃立,投以无比崇敬的目光。

  抗战后期,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前线将士的消息难以及时传回家乡,许多人成了无名英雄。为缅怀英烈,兴义人民在城中心(今街心花园)建立了“七七”阵亡将士纪念标(后来不幸被毁),1943年,时任省立兴义中学国文教员的蒋秋溪,为纪念碑题词:

  “卢沟起畔,抗战六年。山河变色,禾黍兴感。当其陈兵相搏、拔帜争登,惟赤血之可表,蹈白刃而不辞。徒令依闾望穿,深闺梦断。讣到乡关,问刀环兮,谁唱?魂飞漠野,悲骸骨兮,孰埋?汉裔陵夷,莫谓无人。大敌当前,宜思效命。此吾邑阵亡将士纪念标所由立也。爰为之赞曰:天步艰难,寇焰猖獗。薄海同仇,奋起杀敌。叱咤风云,报国亡身。元归马革,碧血长殷。竭蹶六年,前赴后继。誓归敌氛,再接再厉。呜呼诸公,气贯长虹。生为烈士,死为鬼雄。奠定山河,匹夫有责。众志成城,嗣徽前哲。”

  这段题词寄托了对为国捐躯英雄们的深切哀思与永恒纪念。

[打印正文]

中共黔西南州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黔西南州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建兴创·兴义之窗
公众号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