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纬25°的黔西南发布时间:2025-08-15浏览: 【字体:小 中 大 】
黄小穆(1910—1986),晴隆县莲城镇人,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他早年投身革命事业,积极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宣传抗日,组织群众,开展地下活动。成为晴隆县首位本土中共党员,点燃了当地的革命火种。
黄小穆早年就读于当地私塾,后来到省立盘县师范学校读书,在盘县求学时,思想上进,成为钱俊瑞等人组织的“战时书报供应所社会科学研究会”会员,经常阅读学习马列著作等进步书籍,在盘县师范学校组织同学创办《时事班刊》,宣传抗日救国,表现积极,跟随中共党员、“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黄世琮学习革命道理,积极寻求革命依靠力量和党的组织。
1939年秋,黄小穆毕业回到安南,在省立城关小学任教,不久升任校长。黄小穆回县后,黄世琮将其在盘县师范的进步表现,向当时中共贵州省工委黔西南片区负责人张立、在安南工作的张人均作了通报。黄小穆回县后,经常找张人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与张人均日渐熟悉,张人均将《马列主义问题》《论党》等书籍借给黄小穆看。
1939年11月,张人均根据黄小穆在宣传抗日救国活动中的表现,报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吸收黄小穆成为中共候补党员。钱培炎从贵阳行政干校督学组毕业后分配到安南县政府任督学,以督学的职权将黄小穆调到县民众教育馆任馆长。黄小穆任馆长后,民众教育馆成了地下党的联络点,并以此为基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张人均、黄小穆两人认为安南地处滇黔公路的重要地理位置,可以开个书店宣传抗日救国和党的主张。1939年12月,在张人均的提议下,黄小穆、李友唐、黄德光等人以股份投资方式开办书店,筹集2000元,临时租用县城南街临街的一间房子开办书店,取名“新新书店”,书店从贵阳买来进步书籍,向读者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宣传,号召鼓励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勉励同胞众志成城,共同抗日。
1940年3月,中共贵州省工委书记邓止戈离开安南,指派张人均继续领导组织安南抗日宣传活动和建党工作。后因形势紧张,张人均离开。1940年7月,中共贵州省工委派储兆隆接替张人均到安南继续领导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工作,在民众教育馆馆长黄小穆的帮助下,储兆隆在县民众教育馆任馆员,吃在黄小穆家,住宿在民众教育馆。储兆隆以民众教育馆馆员的身份在安南县贫苦知识分子中开展宣传工作,发现积极分子,培养骨干人才。在此期间,储兆隆办理了黄小穆成为正式中共党员的手续。
在上级同意建立党支部后,1940年10月,成立“中共安南县第一个党支部”,储兆隆任支部书记,黄小穆任组织委员,李友唐任宣传委员。隶属于中共贵州省工委黔西南片区负责人田伯萍、张立等人领导。中共安南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位于城区北街徐姓宅内(俗称水井湾)。成立旧址为硬山歇顶式木穿斗瓦面结构房屋,坐东向西,共三间,为清代晚期建筑。基础高出地平面0.8米。正中有石阶6级。支部成立具体地点为北面楼下一间。
中共安南县支部利用县民众教育馆为舞台,成立“青年时事研究会”,举办“青年时事讲座”,创办《晴隆半月刊》,组织安南县中小学师生假期抗日宣传队,开办民众夜校、儿童识字班等。白天教儿童识字、教民众学习文化,晚上教他们唱抗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组织“莲风话剧社”,排练演出《未婚夫妻》《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流亡曲》等话剧。宣传队到城区和驻军38师、57军、军政部105后方医院、盘江桥高炮连及边远的中营、三宝等少数民族村寨进行演出。此外还积极利用墙报专栏,宣传抗日救国,宣讲抗日形势,安南县民众及社会各界人士深受鼓舞,抗日情绪高昂。
安南县国民政府反动势力对地下党的活动有所察觉后,中共安南支部及时停止工作。黄小穆、李友唐等人,根据上级指示,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以团结抗战为宗旨,协助国民政府募集兵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1年元旦,在中共贵州省工委黔西南片区负责人田伯萍参加的支部会议上,讨论通过钱培炎成为中共特别党员。1941年1月下旬,党组织决定储兆隆撤离安南,黄小穆做好撤离安南的准备,钱培炎为秘密党员不参加支部活动,由黄小穆单独联系。
1941年初,黄小穆的活动引起国民党晴隆县党部和县政府的注意,组织安排其撤离晴隆,并与田伯萍一道疏散到重庆。
1942年,黄小穆奔赴陕北延安学习,并参加八路军,在中原战役突围战斗中被俘,其间未暴露中共党员身份及组织关系,不久利用120师师长蒋公敏老乡老表关系,获得保释,离开国民政府西安集中营。
党组织多方考察后,确认黄小穆在集中营内“严守党的保密原则”,没有暴露党员身份和党组织情况,决定由中共川东地下组织派到黔北工作的张立与黄小穆重新取得联系。黄小穆接受张立的指示返回晴隆(1941年6月,贵州省政府决定将安南县更名为晴隆县),与李友堂、钱培炎等人继续为党工作。
1948年,黄小穆、钱开先到南部鸡场片区串联组织反蒋武装,根据上级安排,工作重点后来转移为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开展对敌分化瓦解,策动起义,迎接晴隆县的解放。同年8月,中共罗盘地委指派何祖岳到晴隆开展地下活动,负责莲城和北四乡的武装筹建。
1949年12月16日,何祖岳在县城东门外遇到在晴隆一直秘密进行党的工作的钱培炎并接上关系,大家当天下午开会研究和商讨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晴隆等事宜,黄小穆、何祖岳负责发动组织群众到县城东门迎接解放军进城。会后,黄小穆、何祖岳等人以晴隆县人民委员会的名义张贴安民告示。1949年12月19日,晴隆县宣布和平解放。
1950年1月,贵州省兴仁军政代表团办事处,在晴隆设工作组,接受在晴隆从事中共地下工作的黄小穆、何祖岳领导。黄小穆为组长,何祖岳为副组长。工作组迅速展开工作,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积极宣传党的政策,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黄小穆与何祖岳密切配合,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组织农会,推动土地改革,巩固新生政权,为晴隆县的重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黄小穆先后担任兴仁专署民政科副科长、贵州省民政厅民政科副科长、贵阳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贵阳市民政局副局长等职,1982年以贵阳市民政局局长职务离休,1986年10月1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