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抗战运输线的通畅—— 兴仁人民兴修公路支援抗日

来源:黔西南日报发布时间:2025-08-15浏览: 【字体:     】

  1936年由册亨县县长罗骏超组织绘制的《盘江八属交通图》 (资料图片)

  沙八公路终点册亨县八渡渡口(左岸),右岸为广西旧州(资料图片)

  抗日战争时期,兴仁虽为后方,但为了运输兵员和抗战物资支援前线,兴仁专署及兴仁县政府,曾组织大批民工抢修公路。当时,经过专区境内盘县、普安、晴隆等县的二战史上有名的重要运输线史迪威公路,已远远不能满足运输需要,特别是南宁失守后,抢修公路的任务更加紧迫。从1937年至1943年间,在专区境内又先后修筑了沙八公路(晴隆沙子岭至册亨八渡)、兴兴公路(兴仁至兴义)、兴贞公路(兴仁至贞丰)、兴普公路(兴仁至普安)、兴关公路(兴仁至关岭,但只修到平街)等几条公路。当年修路,没有任何施工机械设备,全凭人工挖凿,其工程之巨大、投入民工人数之多,以及所花工日和财力、物力,都很难计数,其艰难程度更是难以想象。

  1936年修的沙八公路,就是老年人记忆犹新、常常谈到的普安公路,也是穿越专区境内中部最早的一条公路。抗战初期,第三行政公署专员兼兴仁县长王庆芳到任后,按省府指令与省公路局商定修筑沙八公路。该路全长260公里,分两段进行施工。第一段先修沙子岭到安龙,因这段路已在1928年修有毛坯路,有一定基础。于是,1936年10月初省公路局派员设计,并且边设计边施工,分别抽调晴隆、兴仁、安龙三县民工各自负责本县境内路段。兴仁境内从与晴隆交界的排沙入境,到与安龙屯脚(当时屯脚属安龙县)的甲山出境,长55公里。县里挨家挨户征调民工,除军警、学生、儿童和老弱病残者外,不论男女都必须参加修路。兴仁县当时辖8个区、40个乡(镇)、164个保、1586个甲,民工按30人编为一组,由甲长任组长、保长任小队长,全民动员,全线铺开,工地上人数众多,修路声势浩大。据当年参加修路的人士回忆,从排沙入境处到甲山出境处,按三区(大山)、二区(巴铃)、七区(潘家庄)、八区(高武)、六区(交乐)、五区(鲁础营)、四区(雨樟)、一区(城关)的顺序划段打桩,区又按乡(镇)、保逐一划段分配任务,所有人员自带粮食、工具、铺盖,食宿在工地,经过两个月的苦战,到1937年初,路基的土石方工程已全部完成,大批民工撤回,只留下部分民工锤石铺砂,最后于1937年4月建成通车。

  第一段完工后,第二段即安龙至八渡段,紧接着于1937年3月开始动工。测量任务由浙江、江苏两省交通部门抽调来的工程师和技术员负责,修路民工由安龙、贞丰、兴仁、兴义、册亨5县负责抽调。兴仁县当时抽调民工为每甲1人,全县抽调长工1000人。抽调的民工实行轮换,抽调的长工不能轮换。民工一律自带粮食、工具等按期上工地,定期轮换,第二批到达后第一批才能撤回。由于气候不好,发生流行病,导致一些民工死亡,出现不少人逃跑,加上伙食差、去轮换的民工不愿去、不能按时轮换等多种原因,使修路进度迟缓。到1939年,日军进攻两广,形势严峻,省政府下令突击抢修沙八公路,兴仁县又在全县征集2000个突击民工,自带粮食、锄头、撮箕等工具,用2个月的时间突击完成了县所承担册亨段的抢修任务。1940年沙八公路建成,全线通车,并在兴仁设沙八公路管理局,负责沙八公路的养护管理。

  1941年1月,南宁失守,贵州告急,战事紧张,鉴于安龙至八渡一段路况差,且有塌方堵塞等情况,省政府限令时任兴仁专署专员刘时范一月内全面修复,刘责令兴仁、安龙、册亨等县抽派民工进行抢修。兴仁县长葛天乙随即在一、二区和城关镇抽调民工1000多人,参加册亨境内者菽到秧坝一段的抢修,主要任务是加宽路面和清理塌方。1942年3月(农历正月二十五),沙八公路恢复通车,并在秧坝举行通车典礼。1945年,民国政府交通部第四区局在兴仁设沙八公路总务段,段长懂世春,人员分别有工程师2人,收发、油印、炊事员6人,工务员2人,会计1人,事务员1人,监工员4人,道工80人,配有无线电台1部、汽车2辆。80个道工分4个区班,分别驻碧痕营、屯脚、狗场、者楼,担负着沙八公路的养护工作。

  沙八公路的建成通车,显示出重要的军事作用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当时支援广西前线对日作战的国军和联军,以及大批支前物资,多数就是经过这条公路送到前线,前线的伤员也有不少是经过这条公路,转送到建在兴仁的后方医院进行治疗的。这条路见证了黔西南各族人民支援抗日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重大贡献。除沙八公路外,当时还修通了兴仁专区到各县公路,1936年10月,专员刘时范令兴仁、兴义两县修兴兴公路,两县各修境内一段。兴仁一段从县城到格沙屯,长30公里,县长葛天乙奉命从全县抽调民工3000多人,这条公路因在1928年修有毛坯,所以当年就建成通车了。

  1940年初,兴普、兴贞、兴关3条公路先后动工修筑。根据当时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专员刘时范奉省政府要求,责令葛天乙尽快修通以上三条公路。于是,专员刘时范、县长葛天乙、县建设科科长彭宝江等人,带队组织踏勘。刘、葛、彭三人骑马在前,10个保卫兵紧跟其后,第一天到巴铃察看地形,边走边看,有时还得下马翻山越岭,当晚驻扎巴铃。其后在巴铃区区长马超凡的陪同下,相继察看了巴铃至卡子、滥木厂、平街、九盘一带的地形情况,作出修路初步方案。返回后又察看兴普公路地形并决定由彭宝江拟一个修路计划,先修兴普路。1940年5月,彭宝江从安龙沙八工程,处请来一位高级工程师负责测量设计。兴普公路由兴仁、普安两县各负责抽派民工修筑境内一段,其中兴仁段是从县城至煤炭坡丫口,总长30公里,1940年7月,县政府从全县抽调民工2000多人,自带粮食和修路工具等。在龙场设办事处,由彭宝江任主任,负责铁锤、炸药(土火药)等物资供应。在长耳营设指挥站,由任建刚任大队长,负责指挥各区民工按图挖路。各区任务都打有起止桩号,各区民工按所定任务进行修筑。是年冬季,煤炭坡丫口一带天寒地冻不利施工,进展缓慢,遂集中突击县城至龙场一段。1941年初,兴普公路终于建成简易公路,勉强通车。

  1941年下半年,兴贞、兴关公路动工,由兴仁、贞丰两县各负责境内部分。兴仁县政府从城关镇、四源乡(现四联乡)、巴铃乡、百德乡、大山乡等5个乡镇抽调民工5000多人,修县城至九盘一段,由巴铃区区长龙雨苍负责监修,5个乡镇就近分配任务,大致是:城关镇、四源乡修县城至山冒坡一段,巴铃乡修山冒坡至扁山一段,百德、大山乡修扁山至平街至九盘一段。1943年,兴贞、兴关(至九盘)公路终于建成简易公路,投入使用。据兴仁县当年在江西抗日前线作战的老兵回忆,他们当年曾在《江西日报》上看到过兴仁至兴义、兴仁到贞丰两条公路建成通车的消息报道,可见当时黔西南各族人民修筑公路的声势、影响和战略意义。

[打印正文]

中共黔西南州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黔西南州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建兴创·兴义之窗
公众号 公众号